2023-02-08
【人物档案】赵立新,1966年出生,毕业于湖南南县一中,1984年获全国科技创新大赛金奖,是湖南省在全国科技创新大赛上第一块金牌的获得者,1985年进入清华大学就读。2003年创办格科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2011年获“中国2011年度电子成就奖”最佳创新人物奖,2022年以40亿美元财富位列《2022年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第728位。
他是中学校园里的“小发明家”,很早就尝到了向创新“要好处”的甜头,凭借自制的科技创新作品——“离子移动演示器”获得了全国科技创新大赛金奖,被保送进入清华大学深造。
他是颠覆式创新的实践者,毕业后用十年磨一剑的坚守,从“跑龙套的”修炼成“技术大拿”,打造出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二的图像传感器芯片企业。
他是中国强芯路上的奋斗者,既脚踏实地又敢于突破,他用技术创新改变了世人对中国制造的看法,让全世界都认可中国人的创新能力。
他叫赵立新,是格科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赵立新出生于湖南益阳南县的一个贫困家庭,孤儿出身的父亲很早就下岗失业,赵立新姐弟兄妹四个从小就体验到了生活的艰辛。他们跟随父母摆过地摊,当过菜贩子,做过鞭炮,还给人家组装过自行车。
如果说吃苦耐劳是赵立新学会的人生第一课,那学以致用则是他领会到的人生第一条真理,而父亲就是他的领路人。
在赵立新眼中,父亲不仅手脚勤快,钳工手艺很好,而且头脑灵活。有一次父亲想做一个电动机,就乔装打扮进入一个电动机厂,在里面看了一圈,回来自己买零件就做出来了。迫于生计,父亲经常接些零工活带回家做。赵立新印象最深的是锤铁丝,就是把废铁丝锤直后,送给工厂做钉子。那时候,兄妹几个一起帮父亲干活,父亲会一边锤铁丝,一边背古文,抒发他的家国情怀。背得最多的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父亲用慷慨激昂的家乡话,一边背,一边解释给孩子们听,在每句停顿的地方,照例是“乒”地用力锤一下铁丝,然后朗诵:“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如果搞到了组装自行车的活,那么家里就有过节的感觉了,因为全家人苦干一天,差不多可以赚到二十几块钱,母亲也会把伙食搞好一点。正是这段刻骨铭心讨生活的经历,让赵立新深刻懂得了什么是竞争力,什么是利润和亏损。因此他格外珍惜上学的机会,他要学好本领,让全家人不再挨饿受冻。
在学习上,赵立新常听父亲说,读书不能读死书,要活学活用。父亲不仅这样说,也这样做:他要求赵立新的作业必须在学校完成,一般情况下,不许回家做功课;如果读书只是装装门面,解决不了实际问题,那读得再多的书都是没用的。在父亲眼里,赵立新的成绩还不行,居然在县一中有考第二、第三或第四的时候。对于“这样”的成绩,父亲也没有太责怪赵立新,只是要求他考试前不能复习,他认为复习有作弊之嫌,要和人家公平竞争,靠突击复习后才赢得别人,有点胜之不武。父亲还说,只要平时学好了,考试获得的名次是次要的,要做一个能输得起的正人君子! 但是,当赵立新告诉他没有获得“第一”时,他就不能理解了,有时会喃喃自语:“为什么吃饱了饭,还考不了第一呢?”“因为我父亲12岁成为孤儿时,每天饿得眼冒金星,那个情况下他的学习都能考第一。在他看来,只有把肚子搞饱才是一件难事,考试做题那真不算个事啊!”赵立新回忆说。
父亲特殊的人生经历时刻激励着赵立新,他学习既用心又自觉,一旦没考好,就觉得很内疚,有种负罪感。从上初中开始,赵立新的成绩在班级里总是名列前茅,是邻居口中夸赞的“别人家的孩子就是比你优秀”,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生活没有那么窘迫时,父亲会教赵立新他们做一些手工艺品,比如制作蜻蜓风筝等。从小耳濡目染,赵立新学会了不少手艺,也给自己做了不少小玩具。当然,他也闯过祸。记得有一次,赵立新弄到了一些火药。他异想天开地把火药塞进电灯泡里面,然后把电灯泡放在火上烤,只听“砰”的一声,炸开的电灯泡把他的手指头都熏黑了。幸运的是,这次恶作剧般的“实验”没有惹出大事来。
“那时候,南县一中的创新氛围挺好的。我记得老校长常鼓励学生们说:‘从小爱科学,长大攀高峰!’班主任也常勉励我们:‘少年壮志当拿云!’”1984年,赵立新接连获得了全国中学生物理、化学竞赛湖南赛区二等奖。学校组织科技创新小组,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赵立新与其他几位同学一起自制了一个发明创新作品——“离子移动演示器”,一路过关闯将,最终获得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金奖。
由于品学兼优,成绩突出,1985年,赵立新如愿进入清华大学就读,全部专业任他选择。一开始,赵立新选择了化工系,后来,他当看到招生页面上有无线电电子学系时,忽然觉得要念这个。于是转头拿橡皮擦把刚开始填的志愿擦掉,勾选了无线电专业。当得知儿子被保送清华大学的消息时,赵立新的父亲说:“不行,我还有个手艺没教你,就是怎么做模具。”
“很多孩子上大学前暑假会很开心地玩,而我在上清华大学前的那个暑假,父亲教我用手工学做了一套模具。”赵立新至今对那个暑假印象深刻。不久,他的大妹妹考上了华东理工大学,3年后,他最小的妹妹以全县“理科状元”的身份也考进了清华大学。
赵立新说,他们家是中国千千万万下岗工人家庭的一个缩影,在那个时代,大家都历尽艰辛。他是最幸运的,有勤奋自强、不甘落后的家风督促,幸运的他去了中国最好的大学深造,他定当好好努力,不负此生!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本科毕业后,赵立新加入清华大学微电子研究所,工作了3年;随后读完研究生,入职新加坡的特许半导体公司,成为一名蚀刻工艺工程师。
3年后,赵立新去了美国硅谷的ESS公司做品质管理。不久,赵立新了解到公司有部门需要芯片测试人员,他要求把工作改到这个研发CMOS图像传感器的部门。当时,研发的CMOS图像传感器测试方案没有着落,急缺用于图像传感器的测试系统。于是,赵立新现学现卖,用两个月的时间在PC机上搭出一套CMOS图像传感器的专用测试系统,抢在芯片出厂前,把测试系统研发出来了。因为赵立新自力更生、勇于创新的举动,公司领导重重嘉奖了他!
那时的CMOS图像传感器技术还非常不成熟,品质极差,如何提高感光单元的性能,以及怎样提高电路读取的性能,既是当时的难点,也是技术突破的重点。赵立新在新加坡有过工艺线上工作的经验,于是他主动请缨,承担起CMOS传感器工艺优化的工作。就这样,赵立新从一名刻蚀工艺工程师,转型为CMOS图像传感器的测试验证和工艺开发工程师,进入到他将为之奋斗一生的行业。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赵立新通过大量学习并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他申请了3项图像传感器方面的个人发明专利。
2003年,认为传感器大有前景的赵立新决定回国创业。但是,成立一个CMOS传感器公司需要600万美元的投资。幸运的是,高中时的同学为赵立新拉来了项目合伙人。在深圳的一家小餐馆里,“我们就一边赶苍蝇,一边谈话。”赵立新笑着说。最后,赵立新忍不住问合伙人的投资逻辑是什么,他们回答说,投资只看两点,第一是市场大的产品,第二是中国人做不出来的产品。他们的公司名称叫作族兴,他们的使命是要用自己的力量,促进民族产业的振兴,投资唯一的要求是要把技术留在国内……
赵立新深深地被这种爱国情怀所感染,从此下定决心,不管有多大的困难,都要在中国把芯片设计公司开起来,他要为振兴民族的半导体事业做出一点贡献!
2003年9月,赵立新在上海浦东创立了格科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将自己的关键专利和技术运用到CMOS图像传感器领域,并致力于推动CMOS的图像传感器产业链的国产化。
CMOS图像传感器是个战略性的产品,全球竞争异常激烈,赵立新是如何带领格科微生存下来的呢?
谈起公司的逐步发展和壮大,赵立新深情地说:“也许是我从小尝试到了向创新‘要好处’的甜头,让我一生饱含对创新的热忱。我经营公司多年,一直坚持‘创新即战略’,坚持‘让世界看见中国的创新,让世界感受中国企业的君子之风’的公司使命。我认为,中国不缺乏在商业上非常成功的公司;但是,缺乏那些有重大科技创新的企业。这样的企业不仅仅是在商业上取得成功,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发明和创新改变了行业,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得到了世人的尊重。所以,我们要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做出改变世界的发明,改变世人对我们中国企业的看法!”
截至2021年底,格科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实现19.0亿颗CMOS图像传感器出货,占据了全球26.8%的市场份额,位居行业第一;销售额达到9亿美元,全球排名第四。同时,公司的LCD驱动芯片,以2.5亿颗位列全球LCD手机显示驱动芯片市场出货量第三……这些成绩都不错,但是和赵立新创业的梦想——造出世界一流的传感器芯片,还有很大的距离。
赵立新说母亲给他取名叫立新,就是“破旧立新”的意思。他说:“在创新的道路上,格科微将继续一步一个脚印,格物致知,行稳致远!”
赵立新寄语青少年:创新既需要勤奋,也需要天分。如果一个人具备了一定的天分,又有兴趣爱好,就可以做出一点儿成绩。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天分,要人尽其才,努力地去做自己最擅长的东西,成就最好的自己,这就是成功的人生。
湖南省科协供稿
责任编辑:张达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原文链接:http://www.cast.org.cn/art/2023/2/8/art_195_207046.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