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2 14:52:24
来源:中国科协调宣部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的《义勇军进行曲》一直飘荡至今,时时萦绕在我们耳畔。
在过去的71年里,我国的科技飞速发展,从被远远落下到现在追平甚至领先。
这样的成就,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们的努力。
他们为了国家的发展和需要,毅然决然放弃优渥条件,牺牲小我成就科研,不断奋斗追求卓越。
他们的中心,始终装着“祖国”二字。
1、为国家需要,放弃成就,毅然转型
谷超豪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主要从事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但是其实谷超豪早期钻研的一直是微分几何的研究,是苏步青教授所领导的中国微分几何学派的中坚,并且在研究中取得了系统和重要的研究成果。
从左到右依次为:胡和生,李大潜,苏步青,谷超豪
不仅如此,在1959年6月,谷超豪通过了莫斯科大学科学博士论文答辩,被授予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是第一个在莫斯科大学作博士论文答辩且被授予博士学位的中国人。评述人称赞他是继近代最有名的微分几何大师E·嘉当后,此领域第一个做出了有实质性发展和推进工作的人。
如此高的一个评价,说明无论是能力还是成就,谷超豪都已经接近微分几何领域的顶峰,功成名就之日须臾可待。
但是当他从苏联留学归国时,却注意到与高速飞行器设计相关的偏微分方程研究是国防建设的急需,于是他立即将主要精力转向偏微分方程的研究,为解决国家发展的若干重要数学问题做出了先驱性的工作,所提出的方法和技巧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重要途径。
在一个领域做到极致已经很不容易,尤其是在衣锦还乡之后,还能放下原来已有的成就和未来大好的前途,只是因为国家需要,就毅然决然的投入另一个领域之中。这不仅是科学家的精神,更是爱国、为国家发展不惜一切奉献自我的品质。
2、为国家需要,筚路蓝缕,不断开拓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科学家们不顾环境的艰苦,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中探索开拓,只为了我们国家能够尽快追赶上其他国家的步伐。大庆油田的发现者之一田在艺就是他们中的一个。
当时,我国石油工业基础弱,炼油能力和技术水平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催化剂产品全部依靠从苏联进口。
为了甩掉“贫油国”的帽子,促进我国现代工业的发展。1960年春节刚过,田在艺就积极响应号召,举家从新疆奔赴大庆。
他担任大庆石油会战指挥部副指挥、总地质师等职务,任务就是把油田的“底”摸清楚。
1981年田在艺(中)重新回到克拉玛依油田,在克1井留影
当时的油田考察区,人们形容是“青天一顶、荒原一片”,仅野外勘探范围就有26万平方千米。全面摸底谈何容易?
不仅勘探面积大,而且粮食也很短缺,每人每顿饭只有一个窝窝头,再喝点野菜汤,这对于日常超负荷工作的人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松辽平原最冷的时候,气温降到-40℃,人们住的地方却是牲口棚子、废弃旧屋,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再苦再难也要挺住,怀揣着这个信念的田在艺带着地震队四处奔波,听说哪里有油田蕴藏的苗头,就浩浩荡荡地赶过去。
打井、搜刮油砂样本……在冰天雪地里作业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
就是这样靠两条腿和大量数据,日复一日,田在艺打足精神,带领队员们以最快的速度摸清了松辽平原的地下结构。
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只不过一年多的时间,就探明了一个大油田的面积和储量。
如今,大庆油田的勘探与开采与“两弹一星”一同成为载入新中国科技发展史册的重要成就。
面对过往成绩,献身石油事业70余年的田在艺总是保持谦虚:"我自己只不过是融入祖国建设洪流中的一滴水。"
庄巧生在试验田中工作照
西藏山地生态系统是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独特的地理环境特征和地域分异特征,生态类型的分布也具有独特的地域环境和空间差异上的分布规律。
在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之初,为揭开青藏高原的奥秘、促进西藏的社会发展与进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政务院西藏工作队”,其中的农业组历时两年走遍西藏,进行生产调查。
当时的西藏环境寒冷,而且并没有在西藏成功种植小麦的先例。庄巧生和团队没有因此退缩,而是积极的进行探测试验,并于当年11月在拉萨农业试验场播种了数百份内地小麦,次年秋收,平均亩产达544斤,比对照组的拉萨春小麦增产30%以上。
1954年,身为科考队成员的庄巧生执笔完成了《西藏农业考察报告》,提出了“在海拔3000米—4000米的西藏河谷农区可以推广种植晚熟冬小麦,并很有可能实现高产”的历史性建议,该建议得到了中央的认可,“选育推广高产冬小麦品种”由此成为之后三十年西藏农业发展的基本战略。为西藏居民饮食的丰富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促进我国农业方面的发展,打破了历史上仅仅在海拔3000米左右种植冬小麦的禁区。
3、为国家需要,牺牲自我,成就科研
1993年,国际无线电联盟大会在日本东京召开。科学家们商议的是,要在全球电波环境恶化到不可收拾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
南仁东忍不住敲开中国参会代表的门,“咱们也建一个吧!”
当年,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为25米,要建一个500米口径的射电望远镜,在全世界都独一无二。抛开昂贵的造价不说,去哪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在多少人看来,这样的想法“不可思议”。
但南仁东没有因此放弃,他无数次坐着绿皮火车到贵州,在未开发的恶劣自然环境中寻找合适的位置。
遇山开路,逢水搭桥。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南仁东带领他的团队一步一个脚印,最终建成了举世瞩目的大国重器。
2016年9月25日,FAST落成。
南仁东在大窝凼施工现场
而就在FAST建成一周年前期,南仁东因肺癌突然恶化,抢救无效逝世。
其实早在2016年9月,“中国天眼”落成启用前,南仁东已经因为长期艰苦的工作罹患肺癌,并在手术中伤及声带。
患病后依然带病坚持工作,尽管身体不适合舟车劳顿,仍从北京飞赴贵州,只为了亲眼见证了自己耗费22年心血的大科学工程落成。
群山之中的FAST工程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爱国是一个人最朴素的情感。而国家的需要,就是他们前进的方向!
他们可能没有喊出多么嘹亮的口号,但却用毕生奋斗践行着心中报国的誓言,在祖国需要的地方谱写下奋斗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