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4 10:22:51
航空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就在40年前,“玉龙”发动机启动预研,以总设计师尹泽勇为首的中国航发人正式起笔,书写了中国自主创新研发航空发动机谱系的关键历史,成就了让中国飞机装上强劲的“中国心”的传奇经历。
尹泽勇院士(AI素描绘制)
敢为人先——“要做就做最好的发动机!”
上世纪70年代至今,尹泽勇紧握历史的接力棒,在中国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发的道路上奔跑。受制于综合国力、工业基础和科技水平的落后,上世纪的中国在航空领域仍然处于被动局面,早期涡轴航空发动机对外依赖严重,航空“心脏”不姓“中”,是尹泽勇等中国航发人乃至党和人民的担忧所在。
“要做就做最好的发动机!我们承认并面对暂时的落后,但绝对不可以不进取,不能重复搞低水平、没有竞争力的发动机。”为了攻克航空发动机研发的“五高”难题:高温、高压、高转速、高载荷、高可靠,尹泽勇和团队把目光放远、视野放宽,研读、译介大量文献和专著,广泛涉猎、结合气动热力、结构强度、自动控制等学科和工程技术领域;将脚步踩实、道路走稳,深入研究前沿科技并大胆创新理论体系,形成了“脚踏实地、自主自立、执著坚守、志在超越”的“玉龙”精神。
玉龙发动机模型(AI素描绘制)
半个世纪的科研耕耘中,尹泽勇主持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型自行研制并设计定型的涡扇发动机、第一型独立自主研发的涡轴发动机、第一型商用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验证机,助力我国成为继美、英、俄、法之后第五个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的国家。从无到有、从慢到快,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完成了从落后起跑到追赶超越的历史性跨越,尹泽勇等全体航发人在一个又一个技术的“无人区”中砥砺前行,使中国“心脏”在飞机上有力跳动。
争为人前——“不允许浪费一分一秒”
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成功研制出有动力飞机,1937年英国韦斯特兰公司的“幽灵”发动机在“桑德兰”双翼水上飞机安装完毕,同年英国人弗莱克·惠特尔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离心式涡轮喷气发动机,1938年德国人汉斯·冯·奥海因试验了采用轴流—离心组合式压气机的HeS3涡轮喷气发动机……世界航空发动机事业迅猛发展、快速迭代,而国内航空发动机事业起步晚、技术弱,尹泽勇意识到,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发展之路异常艰难:“要用十几年的时间完成人家几十年、近百年做过的事情,我们要补的课很多,要做的事很多,不能亦步亦趋,必须开拓创新。”
尹泽勇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奔波在会议室、实验室和试验外场,披星而去、戴月而回。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和不规律饮食使他患上了严重的胃病。尹泽勇42岁时,因多次失血到医院检查,才发现胃溃疡已很严重。担心失血贫血耽误科研工作,他选择接受胃切除手术。“不管是对自己的生命,还是对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都不允许浪费一分一秒。”
尹泽勇说:“缩短时间最有效的方法是真正掌握规律。”他珍惜时间,但面对要钻研的问题、要完成的验证,他又不吝时间,永远强调要用事实、用数据说话。他坚持“决不能把车台的问题带到外场,绝对不能把地面的问题带到空中”,因为“放过一个问题,看似加快了进度,但以后解决问题的时间会更长、付出的代价要更大”。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他在《院士春秋》一书中写下:“宇宙浩渺,人生短暂,尽心尽力,庶几无憾。”
甘为人梯——“科研工作必须求真务实”
航空发动机的研发创新事业,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接力赛。尹泽勇回忆道,上个世纪70年代,他刚参加工作不久时,一位带他的老工程师说:“小伙子好好干,等我50岁时,咱们的发动机就搞出来了!”2015年,尹泽勇担任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院长,带领一支平均年龄只有35岁的年轻团队,以“空天报国”为使命和担当,继续奋斗在航空事业的一线上。尹泽勇对学生和团队成员的“严格”是出了名的,他给自己的博士生寄语:“做人需大智若愚,做事需严慎细实,做学问需潜研精思。”
空天事业的创新发展,在尹泽勇看来,“我们在跑,别人也在跑,要追上别人,勇于创新才能跑出加速度”,一代人跑得快不够,空天事业需要久久为功、代代传承、不断创新、接力前行。
2020年11月18日,尹泽勇获第十四届航空航天月桂奖“终身奉献奖”。他说:“我今年79岁了,即将成为‘80后’,但决心与最具创新活力的年轻同志在一起,继续奋斗,让中国的飞机用上更加强劲的‘中国心’。”
尹院士与“中国心”(AI素描绘制)
从唐代敦煌的飞天壁画到明代万户的飞天探路,中国古人“驷玉虬以桀鹥兮,溘埃风余上征”的恣意幻想已在尹泽勇等航发人的努力下成为现实,对空天的探索在“中国心”的搏动下不断向着更深更远的方向,坚定笃实地行进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