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拔群:“坚决为人民的利益牺牲自己的一切”
2024-09-23
他是与毛泽东、彭湃齐名的中国早期农民运动三大领袖之一,毛泽东称赞他“读了半本马列主义,红了半个中国”。他,就是百色起义领导人之一、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韦拔群。   韦拔群,1894年生,广西东兰人。早年就读于广西法政学堂。1916年初在贵州加入讨伐袁世凯的护国军,参加了护国战争。后进入贵州讲武堂学习,毕业后在黔军张毅部任参谋。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韦拔群追求真知,追寻真理,并以“愤不平”为笔名宣传新思想。1920年,他离开黔军,在广州参加“改造广西同志会”,并担任该会政治组副组长,积极投入讨伐旧桂系军阀陆荣廷的革命活动。   1921年,韦拔群回到家乡东兰县从事农民革命运动,先后秘密组织了“改造东兰同志会”(后称农民自治会)和“国民自卫军”(后称农民自卫军),号召和带领家乡壮、汉、瑶等各族贫苦农民“打破不平”“救家乡、救广西、救中国”。1923年,他指挥农军三打东兰县城,赶跑了县知事和团总,在当地引起了轰动。   1925年,韦拔群入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并领导创办了广西最早的农民运动讲习所。1926年,他领导成立了东兰县革命委员会,并担任主任,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仍在当地坚持武装斗争。   1929年10月,邓小平、张云逸率领中共在南宁掌握的部队挺进到右江地区,与韦拔群率领的农军会合。同年12月11日,胜利举行百色起义,建立右江苏区,韦拔群任右江苏维埃政府委员、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三纵队司令员。1930年11月,红七军主力奉命开赴中央苏区,韦拔群坚决服从党组织的决定,将所部1000余名精壮官兵补充到即将远征的主力部队,自己仅率百余人留守。   红七军主力离开右江苏区后,韦拔群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游击战争。从1931年春开始,白崇禧指挥国民党军队,对右江苏区进行了三次大规模“围剿”,都被韦拔群指挥根据地军民打破。1932年10月19日凌晨,韦拔群被叛徒韦日印(向国民党讨赏后改名韦昂)杀害于东兰县武篆镇东里屯后山的赏茶洞,时年38岁。   牺牲前,韦拔群尽管数次遇险,但他从未动摇过自己的信念。他曾坚定地说:“革命者要不怕难,不怕死,坚决为人民的利益牺牲自己的一切。”
查看详情
方志敏:为了可爱的中国
2024-09-19
方志敏,1899年8月出生在江西省弋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早在青少年时期,他便积极投身五四运动,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探索救国之路。1922年8月,方志敏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3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并誓言“从此,我的一切,直至我的生命都交给党去了”。 大革命时期,按照党组织决定,方志敏以个人名义加入了国民党,先后担任国民党江西省党部执行委员兼农民部部长、省农民协会秘书长,宣传革命思想,领导开展农民运动。 1928年3月,由于遭到优势国民党军队进攻,方志敏率部转移到磨盘山地区活动,坚持艰苦的游击战争,推动红色政权波浪式前进,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并创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 1931年4月,方志敏不避风险,勇挑重担,率领红十军挺进闽北,支援并配合中央苏区进行反“围剿”作战,恢复并扩大了闽北根据地。 1934年10月,红十军与由红七军团等部组成的北上抗日先遣队会合,组成红十军团,方志敏任军政委员会主席,率部继续北上抗日。 面对敌人的严刑与诱降,方志敏始终大义凛然,冷静面对:“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在南昌英勇就义,时年36岁。 方志敏短暂的一生,是为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奋斗的一生,他的光辉业绩和崇高品德,必将永载史册。
查看详情
焦裕禄:人民的好公仆
2024-09-01
焦裕禄,1922年8月16日出生在山东省淄博市北崮山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抗日战争时期,焦裕禄曾被日军关押并被送到抚顺煤矿当苦工。逃离矿区回到家乡后,又因灾情外出逃荒,抗战胜利后才回到老家。1946年1月,焦裕禄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焦裕禄被调往河南洛阳矿山机器厂参加工业建设,曾任车间主任、科长。1962年6月任尉氏县委书记处书记。同年12月,焦裕禄调到兰考县,先后任县委第二书记、书记。 地处豫东平原的兰考,风沙、内涝、盐碱等灾害对当地农业生产影响极大。焦裕禄到兰考工作的那年,兰考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形势十分严峻。上任前,党组织与他谈话时提到,兰考是一个最穷的县、一个最困难的县,让他在思想上要有经受考验的准备。焦裕禄却说,不改变兰考的面貌,决不离开这里。 从到兰考的第二天起,焦裕禄就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他笃信“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为全面了解灾情和风沙、内涝、盐碱形成的原因,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跑遍了兰考全县140多个大队中的120多个,通过勤走勤看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发现其中的问题。兰考县委经过讨论,成立除“三害”办公室,组成“三害”调查队,开展“治沙、治水、治碱”斗争。 面对严重的风沙灾害,焦裕禄带领调查队奋战在一线勘察沙丘和风口状况,用“贴膏药”“扎针”等方法把沙丘变绿洲。涝灾发生后,他带头蹚着齐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势。经过艰苦工作,兰考县委拟定除“三害”规划,焦裕禄写下了自己的心声:“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 焦裕禄还十分关心群众生活。风雪铺天盖地的时候,他率领干部访贫问苦,登门为群众送救济粮款。他说:“在这大雪拥门的时候,我们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烤火,应该到群众中间去。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 焦裕禄总是严于律己,从不搞特殊化,从不利用权力为自己和亲属谋取好处。他心里装着兰考全县干部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焦裕禄原有肝病,经常忘记打针吃药。1964年起,他的肝病越发严重,焦裕禄为了坚持工作,总是用毅力克服疼痛。膝盖、铅笔等都是他用来压迫止痛的工具,他办公坐的藤椅上,右边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3月,焦裕禄不得不服从组织安排转到开封医院治疗,离开前,他还写下《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文章提纲,其中充满着他对兰考的热爱。
查看详情
茅以升:人贵自立 勤奋为桥
2024-07-03
在浙江省杭州市,有一座著名的钱塘江大桥,这是一座经历过日军炮火袭击的现代化大桥,也是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双层桥。这座大桥的设计者,就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 茅以升1896年出生于江苏镇江。他自幼家境贫寒,衣食不继,常遭到贵胄子弟的讥讽,这虽让他内心愤懑不已,但也增强了他自立自强的决心。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至1957年,茅以升任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受命主持修建了我国第一座跨越长江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的武汉长江大桥,是铁路、公路两用双层钢桁梁桥,上层为公路桥,宽22.5米;下层为铁路桥,宽18米。正桥长1155.5米,连同两端公路引桥,总长1670.4米。大桥将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衔接起来,成为我国贯穿南北的交通大动脉。 1958年,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进入筹建阶段,周恩来总理在审查工程设计图时指出:“要有茅以升的签名来保证。”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信任,令茅以升倍感振奋,他本着对党的工作极端负责的态度,对人民大会堂的结构设计作了全面审查核算,并最终在图样上签了名。 茅以升一生学桥、造桥、写桥,在中外报刊发表文章200余篇,主持编写了《中国古桥技术史》《中国桥梁——古代至今代》等书,为我国桥梁工程建设和科技、教育、科普事业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茅以升一生向党,最终于198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的毕生夙愿。 1989年11月12日,茅以升在北京病逝,享年93岁。1997年1月9日,国家天文台观测到一颗小行星,编号为18550,这一天正好是茅以升的诞辰日,于是,国家天文台向国际小行星中心申请将其永久命名为“茅以升星”。 晚年回首,茅以升曾说:“人生一征途耳,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七八。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2019年9月25日,茅以升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恰与其人生信条完美契合。
查看详情
钟南山:大医大爱,国士无双
2024-06-30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一位84岁的老人,背靠列车座椅、满脸疲惫闭目沉思的照片刷遍网络,大家一眼就认出来,照片里的老人是钟南山,他乘车的终点正是疫情的中心——武汉! 钟南山,1936年10月生,福建厦门人。1960年,他自北京医学院毕业,1979年至1981年,被公费派往英国进修。在国外,他改变了外国人的偏见,凭着勤奋和才干征服了外国同行。面对盛情挽留,他坚定地说:“是祖国送我来的,祖国正需要我,我的事业在中国!” 钟南山目睹了共和国从贫穷落后不断走向繁荣富强的巨变,亲历了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由弱变强的全过程,对国家和人民怀有赤子之情。他说:“我最大的幸福,是始终站在治病救人一线。”坐诊时,他很少坐在椅子上,而是常常站起来,微笑着迎接病人的到来,在他看来,“我们的重点不是治病,而是治病人”。 钟南山常说:“医学一途,关键是要顶天立地为人民。”从业以来,他始终紧盯国际前沿课题、国家急需项目,解决老百姓实际问题,将科研成果转化到惠及人民的实在用处上,为提高国民健康水平鞠躬尽瘁。 2003年,“非典”疫情来势汹汹。时任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的钟南山临危受命,出任广东省“非典”医疗救护专家组组长。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中华大地,人们又不禁想起17年前的那场战役,想起那场战役中的英雄——钟南山。危难时刻,他再一次挺身而出,提醒人们: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而此时的他,却选择逆行出征,奔赴一线!面对镜头,他坦诚表示,新冠肺炎疫情肯定可以人传人。 2020年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向钟南山颁发“共和国勋章”。面对荣誉,钟南山始终淡然处之,不改“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者初心,不忘“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医者使命。他谦逊地说:“其实,我不过就是一个看病的大夫。”然而,他的名字与贡献,国家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它们将永远铭刻在共和国的丰碑上!
查看详情
雷锋: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2024-06-26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这首创作于1963年的歌曲,歌颂的便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雷锋。 雷锋,原名雷正兴,湖南望城人。1940年,他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7岁时不幸成为孤儿。新中国成立后,雷锋积极参加了儿童团,思想愈发进步;与此同时,在新旧社会的强烈对比下,他的革命信念也愈发坚定。 1956年夏,小学毕业后的雷锋参加了工作,先是在乡政府当通讯员,后因工作出色,被调往县里做公务员。工作之余,他认真读书学习,并养成了写读后感、记日记的好习惯。他曾在一篇日记中写道:“一个人的作用,对于革命事业来说,就如一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 1958年,鞍山钢铁公司到望城县招收工人。雷锋听到消息后,积极响应号召,他那“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光与热”的夙愿终于得以实现。在鞍钢工作期间,他成为一名出色的推土机手,并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和“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1960年,雷锋应征入伍,成为一名汽车兵。在部队里,他继续发扬螺丝钉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他乐于助人,留下了“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的佳话。他勤俭节约,经常把省吃俭用攒下的钱捐给灾区和需要帮助的人们。他还十分关心少年儿童的成长,先后担任抚顺两所小学的少先队校外辅导员,帮助教育孩子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见他如此不计回报,有人称他是“傻子”。对此,他回应道:“我要做一个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如果说这是‘傻子’,那我甘心愿意做这样的‘傻子’,革命需要这样的‘傻子’,建设也需要这样的‘傻子’。” 1960年底,雷锋的先进模范事迹开始被广泛宣传报道,“雷锋”这个名字逐渐家喻户晓。但是,面对鲜花与掌声,他依然时刻提醒自己不能骄傲,要脚踏实地干好本职工作,继续做一颗螺丝钉。同年11月8日,雷锋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然而,不幸的是,1962年8月15日,雷锋在一次执行运输任务时因意外而殉职,年仅22岁。 在部队生活的这2年零8个月时间里,雷锋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先后被评为“模范共青团员”“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并当选抚顺市人大代表。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全国上下掀起了学习雷锋的热潮。
查看详情
王进喜:“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2024-06-23
“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他率领钻井队打出大庆的第一口油井,并在当时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纪录。每当听到这句铮铮誓言,“铁人”王进喜为我国石油工业发展顽强拼搏的生动形象就浮现在人们眼前。   王进喜,1923年10月出生于甘肃玉门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旧中国苦难深重,王进喜家境贫困,他小时候没有上学,去地主家放牛,后来被迫为军阀运羊毛、驮煤,15岁又被拉到玉门油矿修路,深受压迫剥削。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1950年初,王进喜到玉门油矿当钻井队钻工,成为新中国第一代石油工人。 王进喜带领英雄的队伍,坚决与困难搏斗,成为会战中的模范。他坚持创新思变,摸索出的许多经验在全国得到推广。1965年,王进喜任钻井指挥部副指挥。在了解国内外现实情况的基础上,“每人搞上半吨石油”成为王进喜心中更高的奋斗目标。然而,不怕苦不怕难的“铁人”却被病魔缠绕。1970年4月,王进喜被诊断为胃癌,同年11月15日不幸病逝。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在关心工作进展,表现出的仍然是“铁人”的坚毅和顽强。
查看详情
黄文秀: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2024-02-20
“我心中的长征,驻村一周年愉快。”这条朋友圈的主人,便是广西百色市委宣传部派驻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的第一书记黄文秀。黄文秀驻村扶贫满一年的那天,她汽车仪表盘的里程数正好增加了两万五千公里。在她的心中,扶贫之路就是新时代的长征之路,而自己正在用青春谱写着一曲扶贫之歌。 2019年6月16日,黄文秀因惦记百坭村的防汛抗洪工作和群众安危,在看望做完手术不久的父亲后,便冒着暴雨连夜返回工作岗位,在途中,因遭遇突发山洪而不幸殉职。牺牲后,黄文秀被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等荣誉称号。 黄文秀是新时代青年学习的好榜样。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文秀的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同志要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查看详情
论青春
2023-12-15
本篇文章就青春有感而发,是作为一名刚从高中毕业的大一学生对过往青春的怀念和对未来青春的憧憬。看着仍然可以穿着校服为了解出一道数学题就开怀大笑的青春模样,触景生情。但此刻的他们仍然热烈,仍然向往着未曾谋面的青春未来。仅以此篇,致敬一笔一划看得见的青春。
查看详情
冰川上 的来客录音
2023-12-14
2023年10月26日,由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办,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学科普基地、软件学院、广元市旺苍县图书馆承办的“弘扬科学精神,涵养优良学风”冰川精神主题讲座在图书馆二楼举办。本次活动旨在激发师生们的想象力,厚植坚定纯洁的冰川精神。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了想象力,才有憧憬科学发展的未来。张文敬研究员以自身奇特的经历出发,为现场听众编织了想象的翅膀,从青藏高原、南极、北极三个方面向大家分享了自己奇妙而坚实的科学研究足迹,生动传神的讲述让奇幻的冰川世界如在众人目前。张文敬强调,冰川研究对于国家国土安全有着重大意义,从张文敬自身一个个故事中间,我们不仅看到了冰川世界带给我们的美感和震撼,感受到张文敬研究过程中面临的重重困难和艰辛,更可以看出他在面临困难险境时的无畏态度和不屈信念,这种精神无疑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此次活动反响热烈,讲座临近尾声时,许多老师和同学仍积极和张文敬研究员热情交流探讨问题,张文敬研究员亦耐心一一解答,并针对广元未来的建设发展提出了许多高屋建瓴而又贴近实际的意见。最后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此次讲座圆满落幕。 活动结束后,我们将这次讲座凝练成一部《冰山上来客》纪录片,讲述张文敬在沉默而跃动的冰川中坚守奋斗的事业,同时我们还记录了张文敬研究员和大学生的对话,在切身交谈中,更为真切感受地张文敬如冰川一般的坚守与伟大品质。作为一名科学研究工作者,张文敬在其中传达出自己提升全民族科学素养的责任与使命,而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启示,则是应不断黾勉进取、踔厉向前。 通过采访和图文展示,见证张文敬先生50年生命里和美丽冰川结下的不解之缘。张文敬幕后解说,再现当年他走出四川广元旺苍的一个小城镇,走进科学研究这条道路的人生经历。1975年,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张文敬怀抱着年轻的一片赤诚和对祖国建设事业的决心跟随前辈的脚步走进了西藏。那是我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综合科研考察,张文敬荣幸加入了中科院青藏高原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小组,开始了他人生中第一次冰川科学研究考察的工作,西藏江南的美丽冰川就这样展现在这个年轻人的眼前。 这场奇幻的冰川之旅,开启了张文敬对冰川科学研究的传奇人生。
查看详情

全部

学风榜样

大家风范

校园活动

Baidu
map